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节约粮食成为“新食尚”

山谷是人民的生命,是国家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关系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减少粮食损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保障14亿多人的就业。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齐心协力节约粮食,已成为时代的“美食新时尚”。

减少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总体目标。然而,粮食丰收并不意味着粮食安全无忧。受资源、环境、耕地面积、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仍存在隐患,供需紧张平衡没有改变。因此,增产增收、节粮减灾这根弦不能松。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不仅要通过科学管理减少生产环节的损失,还要减少烘干、储藏、就餐等环节的浪费。

图片[1]-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节约粮食成为“新食尚”-唐朝资源网

图片[2]-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节约粮食成为“新食尚”-唐朝资源网

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3]-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节约粮食成为“新食尚”-唐朝资源网

收成损失取决于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并减少损失。机器收割的损失率一般为3%-5%,远低于人工收割10%左右的损失率。把田间的丰收变成手中的丰收,是农业技术。去年“三个夏天”,农业农村部在8个小麦主产省举办了机收减损技能大赛,助力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减损30亿公斤;实现节粮70亿斤。标准化的机器收集是减少生产过程中损失的关键措施。

图片[4]-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节约粮食成为“新食尚”-唐朝资源网

存储损伤依赖于智能。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除农业技术服务外,仓储现采用新型“四合一”储粮技术、机械通风、粮食降温、循环熏蒸、粮情监控等技术。 >8% 至 1%。 “智能粮库”不仅减少了产后损失,还减缓了粮食品质的变化,使粮食减损实现了质的飞跃。改进粮食产后烘干方式,引导农民科学储粮,升级改造储粮设施,对减少粮食损失有明显效果。

图片[5]-从田间到餐桌推动全链条协同发力节约粮食成为“新食尚”-唐朝资源网

处理损坏取决于技巧。估计我国小麦、大米加工的损失率一般在4%-5%。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改进技术装备,可将加工损耗率控制在2%以下。精细加工不仅有效减少了损失,而且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业效益。采用先进技术生产的小麦结晶果糖、蛋白肽等产品,从原料到产品的价值分别提高了5倍和30倍。可见,减亏就是增产增收,是产业链的增值。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保住了粮食的头、农夫的头和尾巴,“吃干榨”每一粒粮食,才算是终极节约。

通过节省来减少餐桌。停止餐桌上的浪费是食物损失的最后一步。国家粮食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2000亿元的粮食被浪费在餐桌上,被扔掉的粮食相当于2亿多人年的口粮。去年,我国《反餐厨垃圾法》实施,标志着反对餐厨垃圾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餐饮服务经营者主动提供“小份”和“小份餐”,单位食堂订餐、配餐、小份、按需补餐、家庭按需购买、吃多少就吃多少可以……让这些成为社会时尚,自觉行动,人人谈“吃”,不愁工作。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粮食产量大的国家,每顿饭都吃好,善待每一粒粮食,自觉抵制乱丢丢粮,这是对大丰收的最高褒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95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