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印期号】教师进修学校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1.

号】G36【复印期号】2010 年07 【作者简介】叶平,南京市江宁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 210000)。 词】EEUU一、当前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1.满足于教材的一般性解读,研究学生少 尽管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多从学生学的方面考虑我们的教学设计,但忽视学生学习的一面,忽视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研究 的一面依然存在。目前的备课,基本上是根据教材、课标和教学参考书确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许多教师对教材的 解读和运用能力是欠缺的,对教材的分析通常只注意教材的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与传统教材相比,教材有什么变化,新增了什 么,调整了哪些,知识点的要求是“了解”还是“理解”,是“掌握”还是“应用”,教学如何达到考试的要求。对一节课而 言,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教学过程是什么,例题作业是什么,课程标准和教参规定几课时教完。而对如何运用学 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学习能力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研究不够,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困难和问题缺乏研究和准备。 2.能力情感目标“贴标签”,“渗透”与落实不到位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栏目填写的很规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应俱全。

但如何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渗透过 程与方法,潜移默化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和思考不够。有的老师上课时把“三维目标”写在黑板上向学生展示,似乎这 就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实际教学中,在启发引导、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体验等方面,全然没有重视,还是以 “知识结果为中心”的传统教学。 3.追求形式,不注重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过于泛化。可以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问题却偏偏要绕弯子,一说就明的问题却要搞出多媒体情境来启发,甚至组织 “探究”。 多媒体代替了老师的板书,甚至代替实验,代替学生的真实体验。有的课堂,老师成了多媒体课件的解说员,看起来很现 代、很完美,其实效益、效果并不理想。这在公开课、观摩课的表现更为突出。 夸大某种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的效果。非此即彼,强调一种形式就否定其他形式,把一种模式夸大为万能的模式,大家都来 效仿推广。生搬硬套,不研究师生的特点及个性差异,不研究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二、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1.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不仅要站在教师的角度读,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读。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编排 顺序的整体把握,到章节内容、课时内容、乃至知识点细节处理,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决策。

现在的教材版本比较 多,这给我们研读教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备课时,我们通常应看一看两三套同类教材进行比较,适当加以取舍和组合,择其善 者而从之,选择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当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学生正在使用的教材,要遵照现行教材,选 择其他教材作灵活调整。要主次分明、择优选用,既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又不能完全抛开教材。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善 于把自己置于“学”的一方来思考问题。面对这些内容学生会怎么想?会遇到那些困难和问题?会有那些思维障碍?如何把解决 问题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向学生展示?怎样安排教学程序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用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更利于激发他们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不能狭隘理解为只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还应包括以知识为载体的方法能力问题,如何发现和获取知识的 问题。这些都应该整体纳入教学内容来考虑。 2.把握好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 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学习是人脑内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和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的内容要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作用,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从教育的认知理论出发,研究学习过程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和影响,研 究新旧知识结构更替的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 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组织加工,通过类比、演绎等思维活动,可以对本来是陌生的新事物、新问题能动地辨别、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利用和发挥学生建立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能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知识体系决定着我们的教学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学生的 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与习惯,决定着我们教学的现实起点。我们正确把握好这两个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构 建,才不至于使教学要求难易度、针对性及重点难点发生偏差,才能更好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3.课题的引入和过程的转折要明白、有趣 课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要明白,不明白就不知道要做什么;同时要感兴趣,没兴趣就会开小差,就不可能投入进去。因此, 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展开在课堂教学中是很关键的环节。我认为,课堂引入和过程转折是否成功?其标志性的有两点:(1)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没有提上来?(2)有没有把问题交代清楚?这两点要求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我们 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学习动机不强烈、教学目的不明确的状况,老师的上课有时这样开始:“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可是为 什么要学习?教师不说,学生也不问,反正书上编排了这个内容,我们就学习。

图片[1]-【复印期号】教师进修学校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1.-唐朝资源网

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这个内容有什 么意义?能有学习的好效果吗?我曾到一所学校听一位新教师的课,那节课是初二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按照教材的要 求,学生要到操场上去测量行走的速度,老师也按照课本要求做了,学生在操场上活动得非常开心。回到教室,老师请一位同学 上黑板来把测量的数据及计算结果写出来,结果这位同学拿着手中记录的数据不会用而挂黑板。因为他还不知道用长度除以时间 可以求出速度。由于活动目的不明确,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形式没有收到好的效果。提高兴趣和热情,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我们可 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生活情境、实验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多媒体情境等,但不能忘记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交代问 题,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之中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 4.设计好问题的递进与链接 教学活动的主题要突出,过程要清晰,逻辑性要强,学生才会觉得清楚轻松。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和流畅性,往往是通过问题 递进与链接体现的。一堂课,无论是什么课型,无论上什么内容,无论用何种方法和手段,要使课堂效果好,教师课堂的问题设 计很关键。可以说,问题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因为问题设计决定着教学的方向、顺序,问题设计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 的深度和广度。

我以为,一堂课的问题设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主线;二是要有主线下的过程性问题串;三是 要有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 看一节课的思路是否清晰,条理是否清楚,就是要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逻辑把握。分析清楚这节课要讲什么问题,这些问题 是如何深入和递进的,这就是所说的问题主线。每一个主线问题如何解决?从什么问题出发,有哪些过程性的问题,如何启发, 如何深入,如何得出结论?这就是主线下的问题串。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就是来自于老师预设的问题之外的问题,即 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妥善处理和解决,有时也会收到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5.发掘教材中“过程方法”的素材 直接的把概念、规律、结论教给学生,把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忽略或轻描淡写的过去,把学生的体验过程、探究过程、思 考过程忽略,而为题海战术提供时间,这是新课程要摒弃的东西。现在大家不是主观上不想去实践,而是对“过程方法”的教学 载体视而不见。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素材”。例如:教“光的反射定律”,结论很简单,但发现和总结出这一规律也并非 易事。试想,如果没有提示,你一下子就能想到引入“法线”吗?引入这条辅助线,使得我们对光的反射规律的表述如此简洁, 这是一个多么美的方法!而对于“法线”的引入教学,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还是“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效果完全不是一回 事。

图片[2]-【复印期号】教师进修学校设计实践中存在的不足1.-唐朝资源网

两者表面上效果一样,但前者缺失的是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有的学生学完后还会把“光线”和人为添加的辅助线—— “法线”看成是一样的东西,就是学生缺少研究思考的原因。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把科学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艰难历程介绍给学 生,学生常常对这些很感兴趣,从中更容易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采用了什么 样的思想方法,要通过知识载体进行渗透。在具体到每一节课时,要思考,使学生学会些什么?向学生渗透些什么?如果学生忘 记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最后还剩些什么?例如:我们讲“弹簧测力计”,通常的做法是直接把它的结构和原理逐一介绍,这样 做也未偿不可。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受到的外力越大发生的形变越大的规律后,提出“如何比较弹力的大小”的问题让 学生讨论,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建立弹簧测力计的模型,学生就会获得自我发现的成功惊喜!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了“转化”的思 想方法。美国和新西兰学者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学校应该教什么?最重要的应该是两个科目: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 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重要得多。”这似乎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另一面,但其哲理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6.课堂设计要留有弹性空间 课堂需要预设,但也不能一成不变。

优质的课堂是以动态存在,并不断变化着。我们不能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用 教师的点拨代替学生的体验。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体验和个性化的解读,就不能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 智慧。事实上,即使我们做了认真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还是会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情况,有些生成性问题是很有价值、更利于 教学效果的,我们不妨智慧的引导学生加以讨论。因此我们的课堂设计要留有弹性化的时间。例如:讨论声音能不能在固体中传 播?我们的结论是固体能够传声;但有同学却说,开着窗户听见外面的人说话,把窗户关上就听不见了,说明固体玻璃不能传 声。面对此类预设以外的问题,如果我们因势利导,有时会创造出精彩的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遇到意外情 况则会强行把学生拉到预设的轨道上来,怕解决不了丢面子。其实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要怕丢面子,可以和学生一起 讨论,把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过程暴露无遗的展现给学生,有时也许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学生却会从中得到别样的收获,比 如老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老师往往更受学生的欢迎。^NU1DA20100909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5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