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已占全国耕地1/3强(组图)

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

涉及的耕地面积已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3以上

另一方面,随着土地使用结构的不断变化

大量“非粮”、“非农”、边缘化

甚至放弃耕地,导致实际种植粮食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

作为对中国耕地质量的描述,东北黑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经常被一起提到。但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看来,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降解、盐渍化和酸化不能并列,“盐渍化和酸化都是土壤退化;退化包括间伐、间伐和硬化,还存在盐碱化和荒漠化问题。”

然而,“三化”的并列,无非是在提醒公众当前对中国耕地质量的担忧。 “‘三化’防控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国家在耕地质量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翁伯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三化”已占耕地1/3以上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东北黑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涉及耕地面积已达6.6亿亩。如果按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19.18亿亩耕地的结果计算,“三化”涉及的耕地面积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耕地面积。

其中,南方耕地酸化问题十分突出。福建翁伯奇团队从2016年开始进行土壤酸化研究,他们在蜜柚和茶叶主产区开展了一系列考察,进行了养分优化、施用有机肥、石灰等一系列酸化酸化调节剂等改进测试。翁伯奇说,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国主要农田的主要土壤pH值自2010年以来平均下降了0.5个单位。 1980 年代。在国家土壤测试和配方肥料数据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目前我国强酸性农田(pH

2021年3月5日,江西省吉安市下江县水边镇一桥村,村民对耕地进行土壤调理酸化处理,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水平。图片/视觉中国

至于酸化的成因,翁伯奇分析,主要有两个因素:自然酸化和人工酸化。从土壤长期发育来看,高温、高湿、强降雨会加速土壤酸化,因此我国南方土壤空间格局以酸性为主,北方土壤以中性和碱性为主。另一方面,人为酸化也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尤其是在农田生产中氮肥持续超量投入的情况下,酸化趋势明显加快,中酸性土壤20~30年的多项长期定位试验验证了这一结论。

福建省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土壤酸化问题。翁伯奇说,2015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2005-2014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本养分数据显示,福建省平均土壤pH值位居南方省份之列。最低值仅为 5.36。大部分农田土壤pH值在5.5以下,约占耕地面积的74%。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一般来说,当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时,土壤中会发生淋溶过程,即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水分沿土壤剖面向下迁移,或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降雨中所含的H+或土壤中产生的H+很容易与土壤发生反应,土壤中的酸性缓冲物质在淋溶过程中也会随水迁移,导致水的不断消耗。酸缓冲物质,土壤酸碱平衡被破坏,逐渐呈酸性。此外,福建还有丰富的资源、农林资源。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化肥(化肥)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明显增加,也大大加速了土壤酸化。

据翁伯奇介绍,针对土壤酸化问题,福建省近年来加大防控力度,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同时对土壤酸化进行科学调理。酸化土壤,如生物炭酸化改良试验已在茶园推广,石灰、有机肥、酸化调节剂、覆草、绿肥等酸化改良措施也在果园推广。近年来,福建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并将土壤酸化防治纳入多项政府行动,包括千亿斤粮食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退化农田治理、农田安全利用等重大项目。

农业农村部 我们也高度重视土壤酸化防治工作。翁伯奇介绍,以“十三五”规划为例,农村农业部印发了《保护和改善耕地质量行动计划》(农农发[2015]耕地)综合耕地管理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当土壤pH值小于5.5时,选择一批耕地酸化重点县(市),每个县建设5万多亩集中连片示范区,科学施用石灰和土壤改良剂,开展秸秆还田或种植绿肥。经过3年的不断实施轮换。 “十四五”期间,科技部还启动了“北方干旱半干旱田和南方红田中低产田生产力提升技术创新专项”黄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酸化农田有效治理和防治技术创新。此外,国家层面还实施了“化肥零增长”、“果蔬茶以有机肥代化肥”等专项行动。

土壤盐碱化问题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李保国自1980年代博士生以来一直在研究土壤盐碱化问题。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北方的河边和低洼地都是盐碱地,从东北向南跨过淮河,基本没有盐碱地。”

盐渍化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活动也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我国土壤盐渍化较为严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粮食产量。盐渍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干旱地区,土壤盐渍化很容易发生。

在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工作人员对盐碱土进行采样。新华社摄

“北方的灌溉,如果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盐碱化,”李保国说,“因为灌溉用水不同于降水,水的含盐量是当地的十倍甚至上百倍。” “原来,山东、河南的黄河沿岸灌区,在引黄后,很快就大面积盐碱化了。”据李保国介绍,在中国北方,从河北、天津,到河南、山东、安徽、苏北,盐碱地一度分布广泛,后来经过大规模治理,“能治理的基本治理”好吧。”

目前,中国正在加大对盐碱地的控制力度。回收利用。据李保国介绍,这些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海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和长江口北侧。 “这叫沿海盐碱地。”这些盐碱地的开垦基础条件较好,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东北松辽平原也有一些。这部分盐碱地主要是钠离子含量高的苏打盐渍土,土壤非常坚硬。这里有松花江和嫩江,有一定的水资源可供利用,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此外,在我国西北地区,如内蒙古河套、宁夏平原等,土壤盐渍化也很严重。

优质耕地减少速度加快

2021年1月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上的一篇题为《近10年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特征与演变趋势》的学术论文,一度引起国土资源部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2009-2018年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确保粮食安全。本文共有四位作者,分别是袁成成、张兴祥、刘黎明、叶锦伟。

袁成成、刘黎明等撰写这篇论文,主要是利用了中国国土调查规划院保存的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土地变化调查每年进行一次。所谓土地变化调查,就是对往年的土地变化和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汇总调查信息和数据,以便为今后的土地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 1996年以来,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土地变化调查。此后,各省市按照国土资源部门的要求,每年都上报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这个数据比较准确,”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黎明说。 “国土资源部门的领导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隐约知道有这样的规律,而我们的这篇文章就跟他们有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扩张日益剧烈,特别是2009-2018年,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耕地被大量占用另一方面,由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大规模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或复垦项目不断启动,以补充耕地占用耕地数量。同时,由于生态弃耕、灾害等原因受破坏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耕地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都发生了显着变化。袁成成、刘黎明等研究人员通过对土地变化调查数据的分析,提出了中国耕地变化规律。

对于全国的整体情况,袁成成、刘黎明等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耕地面积总体稳定,但区域变化差异很大。 2009年中国耕地面积13538. hm²(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10%; 2018年,中国耕地面积13499.070,000 hm²,与2009年相比,年净减少39.370,000 hm²,减少幅度0.29%。从耕地变化情况分析,31个省(市、区)中有22个省(市、区)耕地面积减少,合计减少70.91万hm²,小于@1.8 次;其余9个省(市、区)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累计增加3<@1.54万hm²。 “这说明总量动态平衡的政策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存在地区差异的客观现实。”

2021年8月第三次全国土地普查(以下简称“三调”)数据作为中国耕地总量变化的呈现,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后,持续至今的省市县“三调”数据的发布也屡屡引起舆论关注。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一次调查”)始于1984年。当年5月16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调查直到1997年底才结束。“二调”从2007年7月1日开始,到2009年结束。2013年12月30日,国家市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二次调整”结果,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20.31亿亩,略多于200亩。比“一曲”数据多万亩。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即“三调”,于2018年9月启动。“三调”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间点,全面检查全国土地利用状况,确立了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覆盖国家、省、地、县三级。 2021年8月26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三项调整”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以2019年底为标准时间点,中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守住18亿亩红线。减少了<@1.13亿亩。

袁诚诚,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与“三条”、“二条”相比,虽然耕地总面积有所减少。 <@1.13亿亩,但这涉及到技术规范变化的调查。在“二次调整”之前,考虑到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当时的政策允许调整耕地种植结构,比如在耕地临时种植。种植果树、挖塘养鱼或种植林木,都属于耕地范畴。但根据“三调”技术规定,这些耕地已按现状进行了调查。例如,如果在耕地上临时种植果树,它们是在田间进行的一项调查。袁诚诚说,“其实三曲运用了更高的遥感分辨率和更严格的勘测技术,这也说明三曲所提到的‘耕地’在数量和内涵上都比以往更加准确。”

图片[1]-“三化”已占全国耕地1/3强(组图)-唐朝资源网

在2021年8月26日召开的“三个调整”主要数据结果发布会上,中国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务院领导办公室主任王光华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组曾就近10年耕地减少情况解释说:“在严格执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减少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绿化。王光华进一步解释说,从近10年土地类型转换来看,不仅有耕地向林地、园地等土地类型的流转,还有林地和园地向耕地的流​​转。土地,其中耕地净流入林地<@1.12亿亩,净流入园地0.63亿亩;流向园地和其他农地的农田中,耕层有的被破坏,有的没有被破坏;全国共有超过8700万亩可恢复耕地还有<@1.66亿亩耕地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耕地,但要付出必要的代价。

但根据搜索数据,人均耕地面积从“一调”到“三调”呈下降趋势,其中“一调”为<@1.59 mu/ 人,“二声”为<@1.52mu/人,“三声”为<@1.36mu/人。对比已陆续公布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三调”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从“二调”到“三调”的10年间,只有几各省、市、自治区耕地面积增加,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耕地面积在减少。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特别注意到优质耕地“减少得更快”。当城市发展进程被占领时,“一切都永久消失”。

建设用地压力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部分农业专家何表示,我国耕地保护仍存在多方面压力。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不断占用耕地,甚至占用优质耕地。

在前述对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的研究中,袁成成、刘黎明等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中国耕地减少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30公里以内的区域,而新耕地增加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40km的区域。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进一步表明城市化仍然是当前耕地减少的主导因素。

袁诚成、刘黎明等研究人员分析耕地变化动态程度发现,2009-2018年,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和新疆的耕地年变化较大。耕地变化动态程度最高,为0.6294%,“这说明北京耕地变化比较剧烈”。在这六省(市、区)中,北京、天津、重庆的耕地减少幅度较大,上海、广东、新疆的耕地变化幅度较大。 2010年之前,珠三角和长三角被认为是中国耕地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近10年来,中部地区成为耕地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中国的土地,而广东和上海的耕地面积并没有减少。相反,它大幅增加。

袁成成、刘黎明等人还发现,近10年中国城市尺度耕地规模变化导致出现了以“东—中—西”为中心的空间分异格局。在“哈-郑-昆”带上。中部地区耕地净减少量与我国耕地净减少总量基本持平,而中部东部地区耕地净减少量与中国耕地净增加量相近。中央区以西。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东部地区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仍然难以遏制;区域是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这与近年来的“粮食由北向南”现象相吻合。

图片[2]-“三化”已占全国耕地1/3强(组图)-唐朝资源网

从中国耕地流失热点分析中,袁成成、刘黎明等研究人员发现,黄淮海的京津冀三角区和四川的成渝城市群流域是耕地流失的重点区域;从新增耕地热点地区分析,长江中下游以北、黄河以南的淮海盆地以及内蒙古、新疆等地区是新增耕地热点地区。增加耕地。重点领域。

另一方面,耕地保护面临另一个压力,由于目前耕地管理的碎片化、碎片化,农民耕地种粮经济效益低,大量耕地利用在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 “非粮”、“非农”、边缘化甚至弃耕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三农专家李仁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土地利用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越来越倾向于非农化。耕地撂荒、耕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很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厚凯团队计算了2016-2020年5年各种作物的综合收益比较指数,他发现如果综合收益比较种粮指数为1,计算出西红柿、黄瓜、茄子、白菜、辣椒、大白菜、土豆7种蔬菜的综合收益比较指数为39.2,而苹果的综合收益指数为26.@ >85。这种差距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低。

李仁清认为,面对这种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我们必须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利益,比如如何减少劳动力,如何增加农民的劳动力。收入,考虑粮食种植和农民收入之间是否应该有联系等等。

对于耕地流向林地和园地,占用耕地资源的现象,农业专家表示,一方面,农民不会从利益的角度下意识地选择种粮。监管力度远远落后于建设用地流向。这是一个默默地从林地和花园中“清空”耕地的过程,应该特别注意。

耕地红线内的物品要做好

“除了耕地减少,现在对我们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最大威胁是过度使用大面积耕地。耕地有机质和酸碱平衡被破坏,”李仁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常年土壤污染和环境污染,很多耕地不再适合耕种。 ,这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对耕地的兴趣。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很严重,但现在还不够重视。”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其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据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翁伯奇介绍,虽然植物工厂、人造淀粉等颠覆性技术已经出现,但可能会让人产生未来耕地重要性逐渐下降的错觉,但目前,这些技术仍以小规模实验为主,缺乏实际应用的有效性。短期内仍无法替代目前以田间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就是说,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不仅要保护耕地数量,还要保护耕地质量。”翁博奇说。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各种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占用耕地。图片/视觉中国

据翁伯奇介绍,从目前来看,中国耕地质量可以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尽管近年来我国大豆等农作物进口量较高,进口量已超过1亿吨,但口粮自给率仍保证在95%以上。 “中国的饭碗里还是主要装的是中国的五谷。”和工业原料。此外,我国主要粮食生产仅实现了60%左右的产能潜力,产能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耕地数量能够有效满足粮食安全需求,但耕地质量仍有待提高,特别是目前中低产仍有70%需要有效改造的领域。只有不断地保持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才能实现粮食在地里的贮藏。

在刘黎明看来,从中国耕地保护的成效来看,“是成功的,至少红线保持了,但耕地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刘黎明认为,关键是把红线守在“红线以内”做好文章,“更需要做的是如何提高红线以内的耕地生产力”。提高生产力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但最基本的条件是耕地本身的质量。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证一定的种植面积”。

李仁清还表示,可耕地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因素之一。

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耕地,翁伯奇认为,一方面要始终坚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占用和补偿的数量和质量的平衡管理。另一方面,要坚持耕地与用养相结合。 For , while high , it is to that the of land is not , to the of and , the of and , the of straw, legal , and to the of land.

Since the of the , the – power of land has been in the hands of . it is the use or of land, the main body is . In order to the land, Weng Boqi that be given to who the land well, as well as those who the land well. He that the of soil every 5 years as a to the . It is to let who land their land and soil , and then the of land , so as to a solid for the of rural and the green of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