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丨用文化之光照亮美好生活——总书记关心的身边事改革文化篇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题:用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总书记关心的围绕人民群众的改革问题的文化篇章

新华社记者

文化兴国、兴邦兴邦,文化强则民族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各项改革任务快速稳步推进。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深入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大地上的文物古籍“活了过来”。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让山乡文化活动“走红”。 文旅融合发展,推动“诗”与“远方”,实现更好的联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明古国的中国,正以坚强的文化自信创造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和文化意识。

(一)

【实践故事】三星堆“让文物说话”

“我们没想到游客会对近距离观看文物修复如此感兴趣。” 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宇笑着说道。

冬季的成都平原天气寒冷,但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馆依然热闹非凡。 自2021年12月开业以来,已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

文化保护工作区和旅游区以玻璃墙隔开。 玻璃墙内,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在殷勤地服务。 有的拿着画笔等工具,像艺术家一样精心修复文物,有的则操作着电脑,记录着一串串复杂的数据。 玻璃墙外,好奇的游客纷纷张望,热烈讨论。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内,工作人员在对文物进行清理。新华社记者刘坤 摄

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馆内,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文物。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我们特别高兴地看到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如此受欢迎。” 雷宇表示,自2020年9月三星堆遗址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以来,文保工作者就开始思考如何呈现最新的文物修复保护成果,如何让公众接触到。 文物会说话,告诉人们历史智慧,游客如何通过文物充分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将先进的文物保护设施和保护修复技术近距离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第一时间与文物保护人员一起见证文物保护修复的最新成果, ”雷宇说道。

我国有很多国宝、文物,但很多都长期“藏在深闺而不为人所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神州大地展示的遗产、古书记载的文字活起来”,指导广大群众文化博物馆工作者不断开放自己的工作思路。

新馆的建设是三星堆博物馆创新展览、利用文物的又一重大举措。

今年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 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和二号、三号青铜神树的“零件”陈列在同一空间,让三千年前的铸造过程一目了然; 月亮湾古城墙巨幅展示,再现三星堆古老神秘文化; 通过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小屋”,让参观者以与考古队相同的视角和距离,身临其境地体验出土文物的精彩瞬间……全新的展览和炫酷的科技让参观者体验到一切全方位,近距离感受千年前文明的智慧。

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的裸眼3D技术还原的考古“方舱”。新华社记者王曦 摄

裸眼3D技术修复的考古“方舱”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太震撼了!我们坐了四个小时的飞机,这是值得的。” 一对来自新疆的父子正在拍照。 这是他们第一次参观三星堆博物馆。 父亲表示,希望能带着儿子从小就近距离接触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未来,我们将尝试用更多手段,实现三星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 雷宇希望人们在更加热闹、更加友善的三星堆里学习历史智慧、增强自信心。

【记者观察】

源头疏通,流长; 根深叶茂。 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让神州大地上所展示的遗产和古书上的文字活起来,用古老的智慧丰富当代文化建设,是中华民族征程上必须回答的问题。建设强国、民族振兴。 放眼新时代,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出台,到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重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推动下,“库”中华文化的“泉水”充满了活力,积累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二)

【实践故事】“门前十所小学校”汇聚文学精神

“没想到,我们家乡门前的‘三所小学’现在变成了‘家乡门前十所小学’,家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说起往事,他在家乡建了农家书店,开健康讲座、讲学。 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兆彦直言,村里的文化生活“变化太大”。

2009年,退休的夏兆彦和妻子决定回到家乡湖南株洲攸县谭家垅村退休。 他很快发现,村里人的物质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文化生活却十分单调。 农闲时节,村民们吃完早饭互相打招呼,围坐在牌桌旁打牌。 他们会整天玩耍,很多留守儿童也围坐在牌桌旁无所事事。

于是,老两口盘活了周边6栋闲置的老房子,把家里的藏书搬了进去,建了农家图书馆,开办了健康讲座、道德讲座。 后来,他们鼓励村民成立文体队,把水泥露台当作展示舞台。

夏昭炎夫妇在谭家垅村的小书屋辅导小学生。(刘峰 摄)

夏兆言和妻子在谭家垅村的一家小书店辅导小学生。 (刘峰 摄)

一个小书店、一个小报告厅、一个小广场,“门前三小学校”为服务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诞生。

“自从农家书店成立以来,村里的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邻里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 谭家垅村党支部书记夏耀宗说。

2017年,“门前三小学”的经验开始在全县推广。 公共文化服务也从群众自发自给转变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了更多期待。 不少村民表示:“我们想多看一些节目,有人组织活动,想了解更多政策时事……”

2021年,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攸县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门前三小学校”将迎来升级。 在“小书店、小讲堂、小广场”的基础上,“小舞台、小法制宣传栏、小体育健身设施、小数字文化服务设备、田园风文明治理团体、小业余文艺”组建“文旅小志愿者服务队”等,建设“门前十所小学校”。

攸县各村庄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充分利用家族祠堂、祖屋、闲置房屋、老村部、老学校等场所,建设“十小”建筑。 建设灵活机动,有条件的可建设“十小”建筑。 对于还不成熟或不够的,可以先建设小书店、小报告厅、小广场等,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村民在菜花坪镇菜塘村弄堂文化广场观看电影。(谭德乐 摄)

村民在彩花坪镇彩塘村文化广场看电影。 (谭德勒摄)

现在每年寒暑假,何春雷等在外任教的老师都会回到石羊塘镇周上田村,义务为孩子们教授《弟子规》《三字经》等中国传统国文课程。 每个周末武术老师也会来给孩子们辅导。 武术课。 今年夏天,几位村贤代表出资翻修了村里的旧小学,并计划开办一所具有劳动教育、亲子学习等功能的孔子学校,与村里形成合力。 “门前十小学”提升当地文化氛围。

“小广场舞大健康,小讲堂讲大道理,小书店读大世界”。 我到攸县农村走访时,在很多地方都发现这样的标语。 文化的力量是最滋养的,文化的振兴是最有生命力的。

如今,“门前十家小店”正从攸县走向更多地方。 2021年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前方十小门”工程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创建“最美潇湘文化阵地”。 三年来,共有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候选单位1218家参与,打造“最美潇湘文化阵地”210个。

【记者观察】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围绕满足人民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有没有”转向“有没有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湖南“门前十小学校”、北京“二十七院”、成都“刘邓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运而生。 目前,全国有超过33,500家。 这些新空间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外观美观、内容丰富、操作灵活。 改变了公共文化设施按行政级别设置的状况。 同时,他们还在制度上有所突破,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点燃人们的文化怀旧之情。 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

【实用故事】长安十二时辰:从“看景”到“入景”

“开市了……”上午10点,随着迎宾服务员的喊声,青瓦红柱的唐式建筑大门缓缓打开,穿着唐装、汉服的人们鱼贯而入。盛唐时期的一次“旅行”。 旅程从这里开始。

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脚下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 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充满古风的唐代歌舞、唐代“名人”穿梭互动……沉浸式游戏、小吃餐厅、主题文化中充分融入唐元素。 在创业、街拍等文化旅游业态中,游客不仅畅游风景,也成为景区的一部分。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区的打造,是西安旅游由“单纯看花”向“深度参与”转变的一次创新。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长安百艺》。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区观看唐枫表演《长安百艺》。新华社记者 邹静怡 摄

主题街项目负责人邹林峰表示:“唐代元宵节的热闹,‘万国来朝’的震撼,盛唐大诗人的风采这些原本只能通过文字或语言传达的内容,现在可以通过旅游表演艺术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这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从游客的受欢迎程度来看,也满足了人们对更加丰富、更加体验式的旅游活动的要求。”

旅游的变化源于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观光游览已经不足以满足游客对高品质文化旅游的需求。国家的部署、主管部门的推动、市场的发展都在敦促我们更好地将文化融入旅游,让旅游更有内涵,同时满足游客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的建设和运营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涛说。

更注重看风景,更注重走进风景; 营造风景,营造氛围。 为了让唐文化成为景区真正的一部分,最大程度地打造全新的沉浸式文化旅游空间,设计团队依托专家资源,梳理唐风风情,形成唐食、唐饰、唐乐。 、唐俗、唐俗。 礼仪、唐舞等十几个类别的内容。

“这个街区原本是一个普通的购物中心,现在却成为体验唐文化的热门景点,太让人惊喜了。” 西安市民刘锐说:“在这里,我们仿佛就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普通人,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和身边热闹的场景,让我觉得旅行原来可以这么有意义,值得记住。”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唐风演艺《大唐曲艺》。新华社记者邹竞一 摄

游客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观看唐风表演《大唐民间艺术》。新华社记者 邹静怡 摄

从“看风景”到“入风景”,旅游体验的升级不仅仅发生在长安十二小时主题街。 在西安,从城墙科技展示到永宁门开城仪式,从大明宫考古探索到唐代不夜城互动表演……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文化与旅游在这里深度相连,古城更见底蕴和文化,让人更加平易近人。

“旅游是躯体,文化是灵魂,用现代化手段打造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产品,是文化旅游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 陆涛说道。

【记者观察】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文化与旅游融合从此步入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从主管部门到行业一线,文旅从业者都以人为本、勇于创新。 “畅销”文旅产品层出不穷。 “诗”与“远”越来越自然、“融为一体”,越协调越能激发新动能、满足人民需求。 (记者刘子岭、张亮、徐壮、康金干、刘方舟、蔡欣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2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