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

“轰轰轰……” 清晨,雾气渐渐散去,鸡犬犬吠依旧。在他的沙县小吃店前,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下茅镇鱼帮村村民余和川站在一块厚实的木砧板前。用手中的粗木锤将案板上的猪肉用力敲碎。

小店开在鱼帮村“寻根寻味”小吃街。从“沙县小吃一村”字样的村口石碑走进去,沿着主干道往前走几步。近两年,小吃街不断升级改造。原来的水泥路已经改成青石路。街边小吃店挂着高高的旗帜和招牌,更显古色古香。家家户户把餐桌推到店门外,锅盖一掀,烟花爆开。

余和川擦了擦额头的汗,抬头看了看太阳,心想“今天村里的游客应该不少吧”,于是更加努力地准备食材。再次放下木锤,他一抬头,就看到远处街道上走来一个人影。余和川打了声招呼,“老秘书,你吃早餐了吗?”

来的人是在村里当了27年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余广清。他笑着大声答道:“来一盘扁肉面。”

闷热中,余和川一边回应着,一边将包好的扁肉从锅里拿出来。扁肉在沸水中翻滚,面条也很香。用栅栏把它们移开,撒上葱花,淋上酱汁,一口气完成。片刻后,一碗清汤和一盘面条端到了余广清的面前。

图片[1]-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余光清(左)和余和川在家里聊天。人民网 魏鹏飞 摄

早上还没有客人,余和川索性在桌边坐下,和余光清聊起了家事。说起这件事,余和川指着自己的小店说:“最近生意不错,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然后感慨道:“总书记来我们村后,今年村子变了很多。”

图片[2]-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2021年3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福建。这是23日下午,习近平在三明市沙县下茅镇鱼帮村考察时,在大排档与村民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王野 摄

2021年3月23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革命老区——沙县夏茂镇玉邦村。他在小吃摊、专卖店、村民家门口与村民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

这一天是玉邦村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天”。说起当时的情景,两人脑海中浮现,“总书记和村民聊了聊沙县小吃和家事,很亲切。”

要问鱼帮村为何被称为“沙县小吃第一村”,“老书记”于广清说,“我们要从头做起。”

1990年代初,由于缺乏土地,村民以种地为生难以为继。At that time, Yu Guangqing opened a dry powder factory in the town, which became a household of 10,000 yuan early, and was elected as the village director. 当你成为“家人”时,你必须考虑村民的生计。村民怎么赚钱?开一家工厂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走这条路。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家干粉店旁边的一家小吃摊,脸小,但生意很好。

他先是带着姐夫到省会福州的一个农贸市场,在沙县开一家小吃店“试水”,并打出“一元进店,二元到店”的标语。吃”在黑色和红色的商店外面。见顾客都走进店里,而且利润不错,我跑回村里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就这样,第一批村民跑出去了,又一批村民出去了……到2000年左右,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在外地做零食。“那个时候,卖零食一年能涨一倍。” 于广清回忆道。

村民们在外面赚钱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盖房子。1996年,于广清请省外规划设计院对该村进行了全面整治。在村口的一棵老樟树下,他将图纸铺在地上,并召集村民现场开会。

此后的10年里,散落在全村的人们“团聚”,拆旧房,盖新房,沿着流经村子的龙凤河,筑成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楹联。一排小楼。

图片[3]-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玉邦村整洁的联排别墅。人民网刘青 摄

村民们都跑出去做点心。看到村里的土地空无一人,余广清拿起锄头,开始做“田间保姆”,承包村民的土地。这些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他在村里创办了一家农业企业。专门种植农产品,为沙县小吃提供配料的合作社计算出“小吃原料应该来自小吃村”。

2016年,鱼帮村发生了一件“大事”。当年12月8日,当地小吃旅游文化节现场热闹非凡。余广清从县长手中接过“沙县小吃第一村”的牌子,顿时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年,一块“沙县小吃第一村”七个大字的石头被画成红色,立在村口。

图片[4]-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鱼帮村素有“沙县小吃第一村”之称。人民网 林晓丽 摄

“我们渔邦村的村民是村里最先走出去、发展最好、致富最快、建得最好的。” 余广清伸出四根手指,说了四个“最”,语气中掩饰不住的骄傲。

但村口的石头,也像余光清一样沉重。余光清又琢磨着,说到“沙县小吃第一村”,肯定是有故事可讲的,人来有故事可看,鱼帮村自然要讲沙县小吃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脑海中的思绪落到了地上。2017年的一天,余光清在邻村承包的农田里干活,发现一家人正在拆“老房子”。“老房子”是下茅镇的传统建筑风格,看起来很古老,让余光庆熠熠生辉。一番讨价还价后,最终价格为三万元。

把那堆“破烂”的木头运回村里,然后把村角的水塘填满。在平坦的地面上,它们按照房子的结构拼接在一起。“像变魔术一样”,十多公里外的一座老房子就在禹城。浜村的地面“长大”,变成了“夏毛特色小吃民俗文化馆”。亭子里的米粿、洪武金宝银、夏毛烤鸭,讲述了沙县小吃“前世今生”的故事,也为鱼帮村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

第二年,六十多岁的余光清决定卸下肩上的重担,高高兴兴地成为田间的“庄稼医生”。但他的目光从未离开过玉邦村,看着水泥路变成柏油马路,看着村口不远处的村巷“变成”小吃街,看着村道变成观光栈道,看着一艘船溪流中,一艘满载游客的游轮驶向邻村……余邦村越来越漂亮,余光清的心也越来越开阔。

图片[5]-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龙凤溪穿村而过,溪边建亭。人民网 林晓丽 摄

说起这一年的变化,或许玉邦村的村民张长松感受最深。去年10月,玉邦村两委连任。张长松成为继“总书记来我们村”后第一位新任村支书,带着全村人的期待接过“接力棒”。

“我以为我很忙,没想到会这么忙。” 说这话的时候,张长松手里的电话一直在响:每天早上八点到七点,从村口到村口,他从来没有在他的脚下停下过。“追吧。虽然担子在他的肩上,但张长松也很享受“天天”看村。

这一年,很多人问张长松,“村里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先说“书”:去年,玉邦村被列入“建党100年红色旅游100条优秀线路”,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共超过200,000名游客。村民吃“旅游餐”,人均收入达到28320元,同比增长20%;全村集体收入31.7万元,比上年增加近一倍。

图片[6]-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玉邦村的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人民网 林晓丽 摄

但这些变化远远超出了书本。

习近平指出,沙县人民南下北上,把沙县小吃打造成富民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我们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开拓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从过去到现在,甚至在未来,沙县小吃一直是鱼帮村的一个富足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必须找到新的思路。

“我注册了一个品牌商标,在村里卖东西,一分钱都不花,还有专人帮忙卖,我只要把产品装满上架,收入就会自动记入账本。” 得益于村里沿街店铺客厅的亮化工程,村民罗单玉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预制小吃“搬”进了玉邦村沿街店铺的“客厅”。展示和销售的“夏毛豆腐球”。

过去一年,店里的顾客太多了,余和川也太忙了。今年,他让原本开小吃店的小儿子把店卖了,回来“帮他”。闲暇之余,两人在店里包芋圆。“去年5月1日,公交车上来了七八个人,店里的食材不够用。” 余和川手里已经多包了几个芋圆。

玉邦村不仅要自己“跑”,还要和邻村“一起跑”。虎年伊始,张长松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夏茂玉邦片区农贸发展公司董事长。

目前,鱼帮村是共建主村,正在整合长府、松林、乳源、东街、西街等5个周边村,整合资源。农贸公司玉邦村持股20%,其余5个村各持股16%,注册商标,开发了红边茶、酒类、挂面、酱料等系列产品。今年,联村公司还计划出让该片区800亩土地,引导村民种植红芽芋、黄精、铁皮石斛等休闲配料,在沙县建设休闲零食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眼看村子人气越来越旺,又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形势,张长松一天要跑好几次,跑到村北在建的民宿工地。“人来了,一定有地方招待他们。”

图片[7]-三明沙县俞邦村“寻根追味”小吃街上(组图)-唐朝资源网

渔邦村三任村支书见证了渔邦村是如何通过沙县小吃走上致富之路的。人民网 魏鹏飞 摄

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有时候“老书记”余光庆几天没回去,还有些“头晕”。“你年纪大了,跟不上发展思路,还是要看年轻人。” 余广清笑“自嘲”。

张长松连忙接过话来,“多亏有你的好底子,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努力,争取把余邦的名声传遍全国。”

听到这话,余广青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看着村口石头上的“沙县小吃第一村”三个字。他心想,玉邦村就跟自己田里的庄稼一样。现在是收获的好时机。(林晓丽、刘青)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5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