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落实】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地下230米,他们默默坚守本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四川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克服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困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呈上升趋势。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一段时间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稳投资促消费,缓解中小微企业困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他们的实施情况如何?各方反馈如何?即日起,本期将推出《高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线探索贯彻》系列报道,

– 编辑

云南滇中调水工程楚雄段——

地下230米,他们静静地伫立

图片[1]-【一线探落实】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地下230米,他们默默坚守本报记者-唐朝资源网

本报记者杨文明

云南中部的一场夏季降雨使山区变得凉爽了一些。6月13日,记者来到滇中调水工程楚雄段。目的地在地下230米——龙潭隧道2号支线。

换好雨靴、穿反光背心、戴口罩、全副武装后,记者跟随中铁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八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李义德第八局,在斜井里乘坐“摇车”,一路下行。

疫情防控不松懈,工程进展不易。“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可以尽快完成的。” 李一德说,依靠程序的科学安排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坚持,用两年半的时间,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第八标工程已经完成投资5.@ >77 亿。这些投入的很大一部分是工人的收入。

行驶了1个多分钟,自然光逐渐被吞噬,隧道内的电灯渐渐亮了起来。大约6分钟后,一行人终于到达了洞底。恰巧在隧道内进行喷射混凝土作业,每隔100米左右就有工人在混凝土溜槽巡逻。“这份工作很简单,属于建筑工地的杂工,但因为在地道工作,所以月薪不少。” 李一德说,工地上的杂工岗位吸引了附近很多人,不仅满足了现场施工的需要,也为当地带来了一些就业机会。“施工运输车辆多,扬尘难免。

图片[2]-【一线探落实】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地下230米,他们默默坚守本报记者-唐朝资源网

虽然距离上次爆炸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但空气中还残留着一些灰尘,反光背心中的人影也变得有些模糊。口罩有点紧,记者试图摘下,却被呛到打喷嚏。李一德开玩笑说:“要让滇中人民喝到金沙江水,首先要顶住隧道里的灰烬。”

爆破开挖、清渣运渣、支撑喷射混凝土……循环往复,这是标准的隧道开挖过程。“如果我们赶上地下爆破,强烈的推后感,伴随着嘎嘎作响的旗帜,场面真的很紧张!” 说着,李一德和记者走到上游工作面,那里有一台挖掘机正在作业。两个月时间,隧道向前开挖了150多米——为降低安全隐患,每次爆破只能推进3至3.5米;每张脸,同时在现场工作的人数不能超过9人。

“如今,隧道开挖基本不靠蛮力,主要靠炸药、机械等巧思。隧道内工作面有限,设备无用,即使是机械也不能盲目增加数量。关键是提高项目进度就是科学。安排流程。” 李一德说道。

上游矿渣排出,下游工作面600米处正在喷水。为避免扬尘,喷浆车车窗紧闭,操作人员下车,用遥控器远距离控制机械臂喷浆。除了面罩,操作者还戴着一顶遮住耳朵的帽子,只露出一双眼睛,不时观察操作面。“条件艰苦,但收入可观,这也是很多人愿意来的原因。” 李一德说,打面的工人基本都是专业技术工人。多年的运营经验。

再次回到地面,记者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进洞前戴的新口罩已经被洞内机械的尾气熏黑了。地下230米,下洞一小时,记者大汗淋漓;山洞里的工人呆了四五个小时……

图片[3]-【一线探落实】云南滇中引水工程楚雄段——地下230米,他们默默坚守本报记者-唐朝资源网

宁夏中卫中国联通数据中心二期工程——

在沙漠的边缘,他们正在建造

本报记者秦瑞杰

夏天,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热气腾腾。6月14日,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荒滩上,工人们在钢铁“丛林”中来回穿梭。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二期主楼即将封顶。这是完成的最后一刻,每个人都在退缩。

爬上简陋的脚手架,爬到楼顶,钢管烫得让人不寒而栗。“昨天我们测量了钢管的温度,是61摄氏度。” 钢筋工人王继平说,用钩子把铁丝夹起来,穿插扭动,不一会儿,钢筋就系牢了。数百根钢筋纵横铺设在1800平方米的屋顶上,跨越近10万个接触点,确保每根钢筋都固定到位。

“辛苦是肯定的,工期也很紧,这几天,我每晚加班两个小时,工地的加班费也够了。” 烈日下,王继平端着头盔,喝了几口水。“现在是盖帽前的最后一刻,谁也不敢松懈。”

2022年2月,“东西方计算”工程正式启动。借势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国联通中卫云数据中心二期建设逐步提速,现已初具规模。封顶成功意味着建筑物的主体土木工程已经完成。

“可以说,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是整个数据中心的‘外骨骼’。” 在工地上的装配式房屋内,面对规划图纸,技术总监李阳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地基的稳定性,我们沿着地下基岩挖了4.6米,相当于拿出了一个巨大的游泳池,让地基牢牢地插入到整个岩层中,至少可以应对8级地震。”

其实不仅是地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这样的高标准随处可见。

烈日当头,当我走进数据中心一楼时,顿时感到一阵凉意。7米高的开放式大厅内,200根粗大的混凝土柱整齐排列。柱子间隔 10 米,分担整个建筑的重量。“大开间、大尺寸、大跨度,还必须达到更高的负荷。安装数据机柜和电缆时,每平方米至少可以承受1.6吨重力,要高得多比民用建筑的标准。很多。” 李阳说。

尽管该项目的建设进度符合预期,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天气转热后,水分蒸发更多,混凝土凝固更快,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裂缝。” 被晒黑的项目项目经理范志祥想起前段时间的施工问题,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数据中心建成后,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要求空气的PM2.5指数长期保持在10以下。墙壁上的裂缝可能看起来小,但会产生颗粒粉尘,完成后会给操作带来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范志祥和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加班寻找解决办法。“整个土建投资8900万元,其中60%用于钢筋和混凝土,所以我怕出问题。” 后来,通过覆盖工业毛毡和塑料薄膜,项目组成功解决了水分蒸发问题。“你来摸我们的墙,找不到任何裂缝,连刀片都插不进去。”

“这是我参与建设的第三个数据中心,也是最偏远、建设条件最恶劣的。” 烈日当空,范志祥眯起眼睛。高大的灰色建筑挂着绿色的屏风,脚手架反射着银白色的光芒,远处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棕色沙丘。

“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这里的岩层稳定,地理条件最好。” 范志祥笑着指了指屋顶。“屋顶很快就要封顶了,我们正在考虑如何悬挂庆祝横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1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