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取消常态化防疫核酸证明

图片[1]-“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取消常态化防疫核酸证明-唐朝资源网

▲工作人员正在采集市民核酸。新京报记者王桂斌 摄

据《健康时报》报道,目前,全国多地已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或核酸证明查验。例如,山东德州不再要求电影院观众持“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江苏省通州湾示范区暂停区域核酸检测常态化检查,机场、火车站等出行站点和广东惠州的汽车站。 ,不再要求旅客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

这些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这些都是科学防疫应对疫情的应有之义。 6月9日,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核酸检测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和工作人员。在高风险岗位,以及有流行病的地区。 “如果没有疫情,没有输入风险,核酸检测应该不会成为常态。”

显然,各地对核酸检测常态化的政策调整也是对这一要求的回应。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发生疫情,而且从各方的信息来看,当地疫情传播的风险也很低。因此,及时调整防疫政策是务实之举,也是适时之举。

应该说,过去一段时间,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工作为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正是因为核酸检测常态化,才有利于各地率先发现疫情,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可以说,核酸检测仍然是当前疫情防控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但值得注意的是,核酸检测常态化也给地方财政带来了较大压力,而核酸检测必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降低人员和物资流通效率,降低社会负担。运行成本因此增加。这些现象逐渐引起了舆论和地方的关注,如何平衡非常规措施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考题。

因此,在严格按照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或核酸证明查验,也相当于“取样本”。在没有确诊病例、病毒传播可能性较小的地方,如何尽量放松管控措施,这些地方也在进行自己的探索和尝试。

图片[2]-“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取消常态化防疫核酸证明-唐朝资源网

▲市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新京报记者濮锋 摄

当然,由于多地疫情仍在持续,核酸检测常态化仍在进行中。即便如此,这些政策方向都是一致的,以尽量减少防控措施对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例如,北京将公共场所核酸阴性证明调整为72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把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的负担降到最低,把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降到最低”。 可见,疫情防控的大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让措施尽可能的有效和科学,减少对社会的影响。

我也相信,随着疫情防控经验的积累,各地会不断升级完善防控措施,达成新共识。比如“在非疫区查核酸不应该成为常态”、“优化核酸采样圈,提供最大便利”等,这些要逐步形成主流防控思路,落入实际工作中。

总之,要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基础上,精准科学防控,结合各地疫情情况出台更加细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地调整措施。控制疫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文/蒋丞(媒体人)

点击进入主题:

COVID-19 爆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1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