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真人片《木兰诗》改编有违历史真相从军之事

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几经波折才上映,引发广泛争议。然而,《花木兰》的历史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在这个版本中,木兰在唐朝参军,她的对手是柔然。这种改编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可见,唐朝的时候,柔然已经没落了,北方的对手是突厥人,而不是柔然。而且,木兰的故事并非发生在唐代。

木兰的形象最早来自《木兰词》,即《木兰诗》。 《木兰诗》被广泛认为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相当于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南北民歌。一般说,《木兰诗》收录在南方陈代人“沙面之江”(又称“石之江”)所编的民歌《木兰诗》中。如果《木兰诗》确实出自北朝,那么木兰不可能在唐朝参军。

当然,也有人认为《木兰诗》是唐代作品。然而,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其理据多半是因为《木兰诗》中的一些词具有唐代的风格。即使这是真的,也完全有可能是唐人修改的,不能算是唐人的作品。 .

唐朝的另一种说法是《古今乐谱》未收录这首诗,这对南朝提出了质疑。如果真是这样,“北朝论”就显得不够了。这个问题的主要依据是:

首先,《古今乐章》早已失传,现在大家都看不到,也无法验证。

图片[1]-迪士尼真人片《木兰诗》改编有违历史真相从军之事-唐朝资源网

二、《北朝》之所以认为《古今乐谱》收录了《木兰诗》,主要是因为《木兰诗》被收录在宋郭茂谦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王朝,并添加了注释。 “古今乐谱说木兰不详,浙江西路观使、御史魏元夫。” (原文中没有标点符号)

这个魏元甫是唐代的。 《乐府诗》中其实有两首《木兰诗》,第二首以《木兰抱蝎》开头,一般认为是魏元甫的作品。有人认为,上述评论的断句应该是“《古今月录》说:‘木兰无名。浙江西路观察使、御史魏元夫续附。’”如果《古今月录》是一部作品南朝,不能写在唐人身上。魏元福的名字。因此,认为这句话从根本上是错误的,不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木兰诗》是否包含在《木兰诗》中尚无定论。

但正确的句子应该是“古今乐谱曰:‘木兰无名’。浙江西路巡视使、御史魏元夫续附。”这里所说的“续执”,其实是指魏元甫所写的第二首《木兰诗》。元代,《孝烈将军庙像(《木兰诗》)碑文也由元代司书附于《古晋月录》,可见其能元代仍可见。南朝的《木兰诗》,确实是《木兰诗》,都没有魏元富所附的第二首。

就算退一步说,《木兰诗》真的起源于唐朝,但木兰时代一定是北朝。 “可汗大军”中的“可汗”和《木兰诗》中的“可汗问他要什么”,说明木兰的时代不可能是汉朝。 “汗”是最高领袖的游牧称谓。在一般被视为汉朝的朝代中,只有唐朝皇帝曾被称为“可汗”(亦称田可汗),但这是唐朝皇帝的游牧名称,不是汉人的。

图片[2]-迪士尼真人片《木兰诗》改编有违历史真相从军之事-唐朝资源网

《木兰诗》中“欲得千里光明骆驼”中的“明骆驼”,就是鲜卑人传说中的神秘骆驼。诗中“尚书郎”之称谓,隋朝改为“尚书院外廊”,简称“院外廊”,从此没有“尚书郎”官职。这也说明木兰之战并非发生在唐代。

当然,也有人质疑为什么有汉族特色的“天子”,意思是“回见天子,天子坐堂” 其实原因很简单。恰恰表明,拓跋鲜卑(即“大魏”或北魏)的鲜卑人建立的国家,具有游牧民族和农民“渗透王朝”的双重特征。这里的“可汗”和“天子”指的是同一个人。这个证据也可以推断,木兰不属于更北边的游牧国家——柔然或土耳其人(虽然“可汗”这个称号最初来自柔然)。

结合当时鲜卑的扩张史,可以从“黄河”、“燕山”、“黑头山”的地名(中国内蒙古最东北部呼伦贝尔附近)推断)在《木兰诗》等中提到。这场战争发生在拓跋鲜卑的极北边境,所以它的对手只能是同样属于鲜卑人的柔然国。

拓跋鲜卑在进入中原之前是一个“日常国家”,是“沙漠”(今内蒙古和蒙古)最强大的国家。拓跋鲜卑进入中原成为“大魏”后,沙漠腾空而起,被原本更北的柔然所占据,成为拓跋鲜卑的最强对手。

图片[3]-迪士尼真人片《木兰诗》改编有违历史真相从军之事-唐朝资源网

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战争始于五世纪初(402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总共至少发生了20次战争。北魏孝文帝十六年(492年),是双方最后一次大战。此后,柔然陷入内乱和与高车(土耳其)的战争,北魏也饱受内乱之苦。相反,柔然被要求出兵帮助“平息混乱”。

有人认为,因为《木兰诗》中的“天子”,木兰所参与的战争,很可能是在孝文帝太和年间。但这种说法缺乏更有力的证据。无论如何,木兰战斗在五世纪。这距离七世纪初唐突厥的战争还有一百到两百年的时间。

可以看出,电影《花木兰》大换血,将拓跋鲜卑与柔然的战争拖延了一百多年,变成了唐突与突厥之间的战争。

那么,如果木兰是拓跋鲜卑人,她是什么民族?拓跋鲜卑是一个由鲜卑统治的多民族混杂的帝国,木兰可能来自鲜卑、汉甚至其他北方民族。但结合《木兰诗》的描述,她是鲜卑人的可能性还是最大的。

图片[4]-迪士尼真人片《木兰诗》改编有违历史真相从军之事-唐朝资源网

拓跋鲜卑早就实行胡汉之分:鲜卑人(及其他游牧民族)为军户,代代当兵,汉人为农户。在《木兰诗》中,“军书有十二卷,卷有先祖之名。”只能说明木兰家是军户。木兰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木兰诗唐朝人韦元甫阅读理解答案,而木兰的弟弟长大后必然会成为一名军人。这是鲜卑家族的特点。直到西魏实行“赋兵制”,汉族农民才开始被纳入“兵书”征兵。

现在木兰诗唐朝人韦元甫阅读理解答案,中国人说“花木兰”。事实上,在木兰这个人物首次出现的《木兰词》(或《木兰诗》)中,木兰并没有姓氏(“唧唧傅唧,木兰是家织”)。花木兰的“花”姓是中国明代著名作家徐渭改编短剧《女木兰为父从军》时设置的。至于徐薇为何给木兰取这个姓氏,并没有确切的解释。但“华”姓来源于“华”,是否有“化夷为华”的考虑,不得而知。

可见,木兰是开拓鲜卑国的鲜卑人。在电影《花木兰》中,并没有明确讨论木兰是否是汉人。但整部电影都将花木兰定位为“中国人”。而“花木兰”这个语境中的“中国”与“汉”并无二致。影片更直接地指出了《花木兰》的中国定位,而且在对木兰的刻画上,也非常强调“孝”字。其中最突出的是,最后,皇帝赐给木兰一把长剑,上面写着“忠勇孝”字样。报道称:“新版本对木兰传说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以原动画没有的方式展现了孝道。”

这种调整是有意的。据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兰冬(显然是华裔)介绍,《木兰诗》一书强调了木兰的孝道。她还写了一本关于木兰在中美两国的影响的书,批评迪士尼原创动画版《花木兰》的中心思想发生了变化,强调了主人公努力寻找自我而不是孝顺。

据说,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迎合“中国价值观”,迪士尼在新版本中特别突出了“孝道”。而 1998 年的动画版则完全不是这样。

但是,董的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孝道是汉人儒家思想的核心。忠孝,一为国,一为家,强调上下的秩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秩序体系。忠孝的核心思想是服从,即“孝”的“顺”,即下属服从长辈和上级。没有这个“顺”,这个秩序就无法稳定。

作为一个鲜卑人,木兰心里大概没有“孝”二字吧。那她为什么要代表父亲出征呢?这是因为“爱”,而不是“孝”。

关爱家人的“爱”是一种普世价值。表面上类似于汉人儒家价值观中的“孝道”。儒家信徒很容易把关爱家人描述为“孝”。然而,“爱”并不意味着“顺”。同时,“爱”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被爱与否,这不是社会强加的“有孝”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把“爱”说成“孝”,无非是冠冕堂皇。

显然,《花木兰》对《花木兰从军》的故事进行了双重改动。第一个改变时间和空间;第二次改变主角木兰的民族属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包括图片或视频)为自媒体平台“网易”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0赞赏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